咨询热线:400-990-6511

立足三个维度,打造研学课程

2016年发布的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》研究成果表明,核心素养以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为核心,包括文化修养、自主发展、社会参与3大领域,表现为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6大素养。

如今研学旅行已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。研学旅行中开展的研学实践教育,是学校教育的诗和远方,而学生在活动中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。因为不一样的老师、不一样的环境、不一样的活动课程,会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、社会、自然的真实体验,建立学习与生活与这个世界的有机联系。与学校教育比,正是因为“我们不一样”,所以才更需要研学导师们围绕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这一根本目标,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活动、每一个课程。

山西省晋中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镇,用近一年时间立足“文化修养、自主发展、社会参与”三个维度,深度挖掘本土资源,设计开发研学课程。所有的课程力求注重教育性、突出实践性、增加趣味性、加强融合性、确保安全性,并在研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。

1

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出发点,细化课程类别,打造研学课程群

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镇,是以独特的官道文化、民俗文化为依托建构的景区。古官道也称驿道,在古代军事、政治、经济、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,著名的有丝绸之路、唐蕃古道、茶马古道、梅关古道等。穿过榆次的“京陕古道”是民国前四川、陕西、晋南官员调任、举子赶考、商贾往来进入京城的必经之路,介于这条古官道上的王湖驿和什贴驿之间的官道巷,曾经人来车往,风云际会,商铺云集,非常繁华。我们围绕“探秘古道风韵,传承工匠精神”这一主题,充分利用现有资源,设计了3个文化专题:

1、官道文化研习实践——游览古官道巷,品味传统文化之美;

2、乡土文化研习实践——认识农耕老物件,感受先辈智慧;

3、传统手工艺研习实践——学习传统工艺,传承工匠精神;

一些专题下又包含有数个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研学实践子课程:

比如传统饮食文化下有活捉粉皮、野菜拨烂子、太谷饼、石磨豆腐等,非遗项目下有陶笛、古琴、澄泥砚等,学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。在这些基础课程之外,还设计了“重走古官道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”类的拓展性课程。学生从官道巷出发,到达要罗山关口,步行进入太行八陉的井陉古道。由此走进历史深处,了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,感悟“书同文、车同轨”的远见,在烽火台下,感受外敌入侵时中华儿女“精忠报国”的气魄与担当。

学生们在在实践的过程中求真求实,秉持科学态度、科学精神,执着探索,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在这些研学课程中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,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。

研学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,既有横向的拓展,也有纵深的探究。官道巷研学课程设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,通过归类整合,将官道巷研学内容具有相关性的活动统整到一起,通过打造课程群,探索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横向沟通和课程落实的纵向联系,探索研学实践活动与学生学科知识相结合,使课程难度有一定的递进性,可以满足不同区域、不同学段学生适性发展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,结合官道巷的实际情况,顺应研学实践内涵的提升,推动研学实践的深入发展。

2

以利于学生自主发展为着力点,制定活动实施方案,提高研学实际效果

充分利用官道巷内业态的布局特点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,将课程开发与真实情境结合,学生活动与探究实践结合,为学生设计“探秘官道巷”、“锦囊妙计”、“状元赶考”、“状元还乡”、“揭皇榜”等环节,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小组配合才能完成研学任务。例如“锦囊妙计”每个小组的学生要分工合作,根据线索分析研究,在不同的街区、不同店铺间穿梭,熟悉小镇的业态和生态,了解不同店铺的位置、商品特色和相关常识,例如到平遥牛肉店,要回答“平遥三宝”是什么;到“野菜拨烂子”店,要能认清几种常见的野菜;到“老酸奶”店,要了解“怎样才能把鲜牛奶制作成老酸奶”等常识,然后才能集齐放在相关商家的锦囊。学生再根据锦囊中的提示,找到自己组的研学实践目的地。中间要不断和同伴、游客、店主、老师等交流,研究线路,探讨问题,确定商家。在这个过程中,学生的认知能力、协作能力、表达能力、文明礼仪等,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。

3

以激发学生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为落脚点,开发本土特色课程,培养学生家国情怀

知识性目标:注重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语文、数学、美术、音乐等学科知识的融入,同时注重人文、非遗、风俗、美食、人物等非学科知识的挖掘……每一个研学项目,都是跨学科的知识组合。

例如“石磨豆腐”中提到豆腐的发明,“卤水点豆腐,一物降一物”的奥秘,食用豆腐有哪些好处,如何开发新产品等,这中间就牵涉到历史、化学、美食、人物、养生、食品工程等丰富的内容。

能力性目标:研学实践过程中,通过实地取证、协同合作,不断提出问题,解决问题,学生获得了生活的经验,提升了综合素质,对不同职业生活也有了真切理解……比如澄泥砚,学生通过对澄泥砚的产地、质地、硬度、烧造温度等的了解和亲手制作,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四大名砚中端砚、歙砚、洮砚等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,进而了解文房四宝,了解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,了解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,进而产生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。

情感态度、价值观目标是课程设计着重强调的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,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,研学实践教育更是如此。这也是导师之“导”的内容之一。每一个项目,都要注重正能量上的引导和传输。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、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等,在道德品质上为学生竖起标杆。再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成语、诗文,例如:不食周粟、民以食为天、仓廪实而知礼节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,李绅的《悯农》、许地山的《落花生》、壶井荣的《一碗阳春面》等等,打通课本知识和研学实践的内在关联,使学生的体验不流于表面。

研学旅行,研学实践,是对学生进行生命、生存、生活“三生”教育很直接的途径。学生走进自然,走向社会,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认识生命,了解生活常识,掌握生活技能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,关心他人和集体,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; 同时学习生存知识,保护珍惜生态环境,关心社会和自然,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。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个项目深入的思考,可能影响到将来专业、职业的选择。这是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。

“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开发教育内容”是研学实践教育的宗旨,这也是课程设计时努力的方向;“知行合一”是研学实践教育的目标,不然一切都显得肤浅而苍白;“立德树人”是研学实践教育的根本,失去了这一点,所有的活动不过是游戏。

传统文化是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镇立足的根本,也是研学课程和研学实践的支撑。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,研学实践就是让孩子从小心灵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怀。文化修养、自主发展、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,与我国治学、修身、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,有效整合了个人、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。研学实践教育,重在寓教于乐,知行合一,拓宽学生视野,涵养学生精神,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,成为真正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。